上海:
歷史沿革古代 春秋時屬吳,吳滅后入越;越王無彊大敗于楚,后成為楚國春申君的封地(故上海松江府全境圖(清嘉靖)別稱“申”)。前223年秦滅楚后設會稽郡(治所在今蘇州)并轄有疁縣(今昆山)、由拳縣(今嘉興)和海鹽縣等。疁縣包括今上海全市大部(其余尚未成陸),前207年疁縣改名婁縣。晉時松江(吳淞江)居民創造一種竹編捕魚工具“扈”,又因江流入海處稱“瀆”,松江下游一帶被稱“扈瀆”,后又改“扈”為“滬”。唐天寶十年(751年),吳郡刺史趙居貞上書,奏請劃昆山南境、嘉興東境、海鹽北境,設華亭縣。宋淳化二年(991年)松江淤淺,船泊支流“上海浦”。南宋咸淳三年(1267年),華亭縣在上海浦西岸設“上海鎮”。元朝至元十四年(1277年),華亭縣升格為府,翌年更名松江府,轄華亭縣(一府一縣)。元朝至元二十九年(1292年),析華亭縣部分,設上?h,均隸于松江府。上?h縣治在今黃浦區,這是上海建城的開始。[1]明宣德五年(1430年)應天巡撫駐蘇州,管轄南直隸(江蘇和安徽全境),上?h歸南直隸松江府管轄。清初改南直隸為江南省,上?h歸江南省松江府?滴趿辏1667年)分江南省設江蘇省和安徽省,從清朝前期開始,上海屬江蘇。ㄑ矒狁v蘇州)下轄的蘇松太道[2]的松江府。江蘇海關(簡稱江海關)由云臺山(連云港)移來,江海關總監由駐南京的兩江總督兼任。近代 、匍_埠至1912年舊上海主體:租界與華界劃分圖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后,依1842年簽訂的《中英南京條約》,上海在1843年辟為五個對外通商口岸之一,英國、美國和法國陸續在上海設居留地。道光二十五年(1845),應英國領事巴富爾(George Balfour)要求,在租界內設江海北關(“新關”、“洋關”),辦理向外輪征收關稅等事,由江蘇省蘇松太道兼管。咸豐三年(1853),英人乘小刀會起義之機強占江海關。次年,上海道吳健彰與英、法、美駐滬領事簽訂協定,允由三國各派稅務司一人,掌管江海關。同年七月,少關稅務管理委員會成立,開外國侵略者直接管理中國海關惡例。太平天國戰爭期間,1855年小刀會劉麗川、1860年6月太平軍賴文光、1862年初太平軍李秀成共進行了三次占領部份上海的戰役。1854年上海成立了自治機構工部局,事實上演變成獨立于清朝行政與司法管轄權外的租界。此后,上海形成了2個租界與中國地方政府分割管理的局面:今黃浦、靜安和虹口、楊浦兩區南部沿江地帶主要是公共租界(以英美為主);盧灣、徐匯兩區的核心區域主要是法租界;長寧則是公共租界越界筑路區;而閘北和南市兩片中國管理的區域(華界)則被租界分割互不相連。開埠后的上海迅速成為亞洲最繁華的國際化大都市,被稱為“十里洋場”、“東方巴黎”、“東方魔都”、“冒險家的樂園”、“遠東第一金融中心”。租界的存在使得上海的核心腹地未被戰火波及,并享有實際獨立的地位和充分的國際聯系,為時至今日的繁榮奠定了基礎。
、诒毖笳畷r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