甘肅:
簡介 甘肅省本數據來源于百度地圖,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!「拭C省地圖甘肅古屬雍州,省會蘭州。地處黃河上游,位于我國的地理中心,介于北緯32°31′~42°57′、東經92°13′~108°46′之間。它東接陜西,南控巴蜀青海,西倚新疆,北扼內蒙古、寧夏,是古絲綢之路的鎖匙之地和黃金路段,并與蒙古國接壤,它像一塊瑰麗的寶玉,鑲嵌在中國中部的黃土高原、青藏高原和內蒙古高原上,東西蜿蜒1600多公里,縱橫45.37萬平方公里,占全國總面積的4.72%。人口2600萬(1949年968萬人),有漢族、回族、藏族、東鄉族、裕固族、保安族、蒙古族、哈薩克族、土族、撒拉族、滿族等民族。其中,東鄉族、裕固族、保安族是甘肅特有的少數民族。
秦武公時,由于中央集權的加強,勢力迅速擴展,秦國開始在今天甘肅東南建縣。秦始皇統一中國前,今天甘肅省境東南已經設立北地郡和隴西郡。西漢時期到前秦時期甘肅全部是中國領土。至元封五年(公元前106)省境先后改置武都、隴西、金城、天水、安定、北地、武威、張掖、酒泉、敦煌等10郡。隋朝到唐朝全部是中國領土。后為西夏版圖。公元1227年部分并入蒙古大汗國版圖,公元1241年吐蕃等部(今西藏、青海、甘肅西部)全部并入蒙古大汗國版圖,蒙古大汗國后改名中國元朝,從元朝開始時再次全部是中國領土,元代始設甘肅行中書省,管轄今甘肅、內蒙古西部、青海北部和東部一些地方、外蒙古西南邊、新疆東南部、寧夏,同中華民國前中期和新中國前期轄地。甘肅一名始于11世紀,是取甘州(今張掖)、肅州(今酒泉)二地的首字而成。由于西夏在其境分置十二監軍司,甘肅為其一,元代設甘肅省,簡稱甘;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隴山(六盤山)以西,而唐代曾在此設置過隴右道,故又簡稱為甘或隴。歷史沿革 先秦時期,全國分為九州,甘肅省境大部屬雍、梁二州,舊稱“雍梁之地”,